在許多靈性療癒場域中,家族排列被視為一種深具影響力的系統工作方法。然而,隨著我在實務中累積多年經驗,逐漸發現這套方法雖具結構性,卻也潛藏若干心理風險。
我並非完全否定家族療癒的重要性,而是選擇走上一條不同的路:以我獨創的 MSER (多通道身體能量閱讀) 框架為基礎——這是一種更為直接、尊重個體經驗,並整合了身體感知、圖像浮現與案主直覺的深度對話方式。
關於 Felt Sense 與 MSER 的說明:本文部分內容引用心理學家尤金・根德林 (Eugene Gendlin) 的「Felt Sense (內在感知)」概念,以利於學術對話。然而,請理解我的核心技術 MSER 感知,其特色在於「即時、清晰、多通道」的訊息讀取,與根德林需由案主緩慢探索的「模糊、未分化」的 Felt Sense 在操作上有所不同。
以下,我將整理出五項針對傳統家族排列的心理學爭議點,並對照我所實踐的 MSER 能量閱讀工作,提供一個更具彈性與個體關懷的療癒視角。
🔍 1|過度解讀身體感受?—— 身體不是家族潛意識的收音機
傳統家排的問題:
在傳統家排中,案主的身體反應(如胸悶、頭暈)常被直接視為家族系統失衡的訊號。例如「你現在頭重腳輕,可能是在承接祖父的命運」。
心理學觀點指出:
根德林 (Gendlin) 認為內在感知是需要時間沉澱、等待其自己說話的身體感受,不應急於下判斷。任何直覺反應都需由個案細緻內觀來釐清。
我的方式 (MSER):
我不詮釋案主的感覺,而是透過 MSER 與其同步感受,並邀請案主一同觀察在我感知中浮現的那個畫面、聲音或能量質地。我們一起等待——不是急於找答案,而是聆聽感知本身所呈現的清晰訊息。
🔍 2|強制角色套用?—— 你不需要「站回」誰の位置
傳統家排的問題:
家排中常要求案主「站回」父母、兄弟姐妹的位置,或「扮演好孩子的角色」。這忽略了許多家庭關係的複雜性,例如失功能家庭、暴力背景等。
心理學觀點指出:
米紐慶 (Minuchin) 指出,家庭角色是動態的,不能用僵化的架構硬性套用。強迫一個曾照顧父母的孩子「只當孩子」,可能會引發混亂或羞愧感。
我的方式 (MSER):
我不安排位置,也不設定角色。每一次的 MSER 能量閱讀,都是從個體的感知出發:那個畫面、那句話、那個不安的節奏從哪裡來?有時來自祖父,有時是來自前世——但從不強求「回歸什麼位置」,而是陪伴案主在自己身體裡,重新經驗這段關係的能量結構。
🔍 3|標準台詞的假性療癒?—— 不說「我接受你」也沒關係
傳統家排的問題:
「我接受你是我的父親」、「我尊重你的命運」等語句常被要求重複說出。然而對創傷深重者來說,這可能只是另一次壓抑情緒的演出。
心理學觀點指出:
羅傑斯 (Carl Rogers) 曾說:「強迫說『我原諒你』,可能只是傷口上貼 OK 繃。」創傷心理學者赫曼 (Judith Herman) 也警告:和解語句的使用若過早,會阻礙真實情緒的出現。
我的方式 (MSER):
我從不要求案主說特定句子。若案主內在仍充滿憤怒與不解,我們就停在那裡,一起透過 MSER 去觀照那股憤怒的能量與訊息。有時,真正的療癒不是「說出什麼」,而是「不用再假裝沒感覺」。
🔍 4|用公式解家庭關係?—— 每個家庭都是原創劇本
傳統家排的問題:
「長幼有序」、「施與受要平衡」等法則常被作為通用準則,彷彿只要照著做,關係就會修好。
心理學觀點指出:
家庭系統理論認為,家庭規則是文化與時代背景的產物。將特定文化背景的序位法則套用於所有家庭,是一種人類學謬誤。
我的方式 (MSER):
我不相信「規則」,只相信「感知」。我的能量閱讀不是對錯判斷,而是感知浮現:你和母親之間的那股糾結,在你的能量場中呈現的是什麼樣的質地?為何它在你說到「責任」時出現?這是 MSER 的感知語言,不是家規條文。
🔍 5|你不是別人對你的定義 —— 每一條出路,都從自己的身體開始
傳統家排的問題:
常將個案問題歸因為「不尊重家族序位」、「不承擔父親的位置」,而非真正傾聽當事人的故事。
心理學觀點指出:
羅傑斯 (Carl Rogers) 強調,療癒的出發點是聆聽,而非詮釋。
我的方式 (MSER):
我不詮釋,而是陪伴。在 MSER 的感知中,每一個畫面、每一句話,都是案主自己「從內在走出來」的。真正的轉化,不是我說對了什麼,而是您終於在自己的內在看見了什麼。
結語:回歸感知,尊重每一個正在經驗的靈魂
我所進行的 MSER 能量閱讀,不是表演,不是排列,也不是模擬家人對話。我相信,每一段關係的源頭,都藏在我們的具身感知裡——那個感知,有時來自祖先,有時來自童年,有時來自還說不出名字的某一生。但它一定知道,我們該如何走出來。
參考資料|Reference Sources
- Gendlin, E. (1981). Focusing. New York: Bantam Books.
- Minuchin, S., & Fishman, H. C. (1981). Family Therapy Techniques.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.
- Herman, J. L. (1992). Trauma and Recovery. Basic Books.
- Rogers, C. R. (1961). On Becoming a Person.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.
- Hardy, K. V. (2018). The Cultural Lens Approach to 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.